B体育APP下载4年前的7月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开始施行。4年来,徐汇垃圾分类创新做法不断涌现,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市民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好习惯。
近日,徐汇区建设的本市第一个面向市民群众的“碳汇科普体验馆”正式亮相。这个位于徐汇区老沪闵路799号的体验馆,前身为凌云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,经过改建提升把双碳科普和“两网融合”服务结合起来,让市民们对“双碳”有一个直观的新体验,感受到垃圾分类的好处。
科普馆根据功能共分为三部分:双碳科普区、碳普惠智能回收站及两网融合工作区。走进科普馆,四大原创互体验展项通过打造居民熟悉的居家生活场景,融入低碳生活知识,通过可交互、可触摸、可体验的互动形式,使参展者获得沉浸式科普体验。“碳汇沙龙”则是居民的“第二客厅”,大家可以在这里阅读、做手工、聚会交流。值得一提的是,沙龙内的装饰品很多都是用可回收物制成的——旧书本钉成的凳子、废布拼成的装饰画、旧报纸制作的台下装饰……“变废为宝”的艺术品旨在激发起参观者的巧思。
在智能回收站,第三方企业依托多年社区源头回收的经验研发出自助交投产品,包括微信小程序、现场操作设备、称重设备、细分类交投区。居民扫码后即自动登陆居民账号,将细分类的可回收物分类称重并根据提示投放至对应投口,收益即时到账,同时还可获得碳值,可查看自己的减碳贡献。获得的碳值可在碳汇沙龙借阅书籍、现场兑换咖啡,也可兑换礼品,包括系列环保再生产品和系列废物改造的环保工艺品。
这个中转站承载着凌云街道所有小区可回收物中转暂存的任务,每天交投的可回收物都能将场地堆满。在可回收物交投箱的另一面,就是改造一新的中转站。工作人员可以在墙另一边,方便地将每个投口的可回收物收集起来,在中转站进行压缩、捆扎,再分门别类送到下游处置企业。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垃圾分类实施4年来,居民投递可回收物的热情日益增高,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比刚开始时已经翻了一倍。此外,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科普及体验的需求也更高了。今后,科普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,并不定期举行垃圾分类相关的活动。”
干、湿垃圾、可回收垃圾(物)、有害垃圾,如果你认为垃圾只有这四分类,那可就“错”了。在位于漕河泾街道漕东支路81号的实业大厦,光可回收垃圾(物)就在原有的“玻金塑纸衣”五分类的基础上,又进行了再细分,如瓶装水塑料瓶将进一步分为瓶盖、瓶身和包装标签三部分。作为商务楼宇生活垃圾分类的“样板楼宇”,那里的垃圾分类不止做到了“百分百”。
漕河泾实业大厦是漕河泾辖区内的标志性商务楼宇之一,现入驻单位20家,日均产生干垃圾6-12桶,湿垃圾2-3桶。相比居民区,商务楼宇单位数量多、企业员工流动性大,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颇有难度。为破解楼宇垃圾分类难题,街道以党建为引领,积极发挥楼宇党组织的引领作用,充分调动漕河泾实业大厦物业、企业、党员、白领等多方积极性,持续探索“党员带头、物业履责、企业自治”的垃圾分类工作方法。
在设施布局方面,各楼层均配齐四种不同分类指引标识的垃圾分类桶,方便上班族在各自工作的楼层就近扔垃圾。在运行管理方面,漕河泾实业大厦实行各楼层分类投放,物业“上楼”收集、集中收运处理的管理办法,做到垃圾日产日清,并配置专业的垃圾分类保洁员进行二次分类。据汇成物业项目经理舒薏介绍,大厦特别要求对可回收垃圾(物)按照材质进行再细分,是希望提高其纯净度和回收率,通过供给符合标准的废物原料,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循环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实现垃圾分类自治自律,大厦积极探索“三长制”工作方法,即由物业经理担任“楼长”,保洁人员担任楼层“层长”,每个驻楼企业设置一位“桶长”。作为入驻单位之一,平霄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“通过与物业共同制定分类收集流程,由行政人员担任‘桶长’,保洁阿姨作为‘层长’做好监督,做到不分类不收集。每个工位旁不再放置垃圾箱,让员工少产生垃圾,从源头减量。”不少入驻公司从开始被动分类,到主动倡导绿色办公,低碳消费、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,从源头上做到生活垃圾减量,贯彻垃圾分类条例的实施。
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,目前,漕河泾实业大厦的分类普及率达100%,企业员工分类意识得到强化,全员参与率极大提升,分类准确率达98%以上。
四年来,区绿容局结合大调研工作深入基层开展专项治理,细化“一街一策”、“一小区一策”,积极推进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、垃圾房升级改造。同时,结合“三旧”变“三新”旧住房修缮工程,不断完善绿色小区“硬治理”,提升科技创新手段,改造完善生活垃圾投放点环境,巩固完善长效管理机制。
永嘉新村建于1947年,和诸多老房子相同,小区的基础设施一步步老化。由于新村原先的垃圾库房面积小,摆放的四分类桶也不得不是“缩小版”,这就导致了垃圾外溢给分类工作带来了难度。
要进行垃圾分类,首先要对小区内的垃圾厢房启动改造。结合社区微更新,新村对垃圾厢房进行了“大手术”。如今的垃圾厢房位于3号楼前,垃圾厢房配置了自动感应投放口,不仅居民抬手就可以将垃圾直接投入,还充分考虑了防卡死、防夹手等安全措施。厢房一隅,还配置了洗手台等设施,方便居民。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不影响居民们开窗的观感,在改造时,垃圾厢房与住房之间设计建设了一道绿景墙,没想到如今这里成为了小区居民休闲娱乐的聚集点。小朋友也出动了,为垃圾厢房手绘各种图案,配上“变废为宝再利用”“垃圾随手勤分类”等文字。
乐阿姨是永嘉新村的热心志愿者。在坚守在定点设置的垃圾桶旁,引导居民正确投放的过程中,她发现随着垃圾厢房的环境优化,邻居们“减量、循环、自觉、自治”的行为规范也在自觉形成,“开始时候总归也有居民不配合,可能不理解,甚至不相信能做好,现在垃圾都很自觉分类,基本不用提醒。”
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,在“三旧”变“三新”旧住房修缮工程中会全覆盖实施垃圾库房改造,去年启动实施的97个小区全部实施了垃圾库房标准化改造工作,今年将继续把垃圾库房改造纳入149个小区的设计方案范畴。同时,将加快建设分类收运体系,加强日常监管追踪,开展专项联合督查。推进公共场所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,优化街区废物箱设置,提高市民、居民投放的便利度。并升级区级智慧环卫平台,从不同场景提升管理能力,补齐全区建筑垃圾运能短板,完善垃圾分类追踪闭环管理流程,切实发挥信息平台赋能作用。